甘肃慈善事业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彰显活力

2013-03-28 16:12:37  来源:甘肃省慈善总会

慈善事业在我国历史悠久、源远流长。这项古老而又年轻的事业,在改革开放、特别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的历史时期,又

得以恢复和发展。已成为推动我国社会稳定和发展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,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显示出了旺盛的

活力和生命力。

慈善事业是具有广泛性、社会性、群众性的公益事业,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息息相关。因此,只有认真践行“三个代表”重

要思想,坚持科学发展观和“以人为本、为民解困”的理念,才能伴随时代的步伐有所前进,有所发展。我省慈善总会成立以来,坚持

“扶贫济困、赈灾救难、安老助孤、助学助教”的慈善宗旨,通过狠抓善款(物)的募集和慈善事业项目建设两大环节,以实施“四大工

程”即慈善抗旱集雨水窖工程、慈善医疗救助工程、慈善助学助教工程、慈善社会救助工程为重点,募集款(物)达1亿多元,使慈善救

助范围拓展到全省14个市州40多个县市、区,救助对象达30多万人次,在为困难人群排忧解难,维护城乡社会稳定,促进社会公平进步

,建设和谐社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。

一、慈善事业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与稳定。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体制转轨、经济结构提升、社会结构转型的时期,全局上的经济发展

与社会进步并不能避免局部贫困的发生和加剧。因此,缩小收入差距,实现公平分配,实施对绝对贫困人口的救助就成为维持社会稳定

、保证和谐发展的重要任务,也是各级政府、社会团体、民间组织的必然选择和必由之路。甘肃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的西部省份,大力发

展慈善事业,努力构建和谐社会,必须立足于多灾贫困、经济欠发达的实际。省慈善总会成立十年来,平均每年筹募款物2000多万元,

为干旱贫困山区缺水群众打水窖2.8万多眼,解决了14万人、10万头匹大牲畜的饮水困难;为贫困山区和边远少数民族地区修建慈善小学

62所,使16000多名师生告别了昔日黑暗破旧的危房,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教学楼和校舍,救助贫困山区优秀教师1000多名,救助失辍

学儿童、贫困大中专学生1800多名。

为东乡师范等3所学校建起了远程教育设施,帮助龙泉等5所山区小学建成了电脑网络教室;为20多个多灾贫困县发放救灾款物1000

多万元,保障了灾民和特困群众的基本生活;为23个市、县医院和64个基层优抚、福利事业单位捐助价值2100多万元的医疗设备。救助

社会孤、老、残、幼、贫等弱势人群30多万人次。借助“微笑列车”工程的开展,对城乡家庭生活困难的3217名唇腭裂患者免费实施了

矫治手术。目前,我省慈善救助项目已涉及到农、林、水、牧、医、学、灾及孤、老、残、幼、贫等10多个领域与困难群体,为促进我

省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。

二、慈善事业促进了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,需要健全、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作支撑;社会的和谐稳定

,需要健全、完善的社会保障机制来维护。处在社会结构的转型时期,国家统包型的社会保障救助制度已经被打破,传统的家庭保障功

能也在逐渐弱化,政府提供的社会保障资金严重不足,社会成员需要得到政府救助的日益增多。

同时,政府对社会保障资源缺乏有效、合理的配置。在这种情况下,社会弱势群体对慈善事业的依赖性将不断加大,时代呼唤慈善

事业,社会发展需要慈善事业,甘肃的省情更加迫切需要发展慈善事业。在现阶段,虽然全省人民的生活水平总体上有了较大的改善和

提高,正在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迈进。但应当清醒地认识到自然条件差、经济总量小、人均水平低仍是我省的基本省情。全省每年因灾

造成贫困、急需国家和社会提供救助的有600多万人,城市低保60多万人,加上城乡孤、老、残、幼、贫等弱势人群。对于绝对贫困,

单靠贫困阶层的自身努力很难摆脱贫困,更难致富图强,而必须依靠救助、帮扶才能脱贫。要解决这部分人的生活困难,完全依靠政府

有限的财力是远远不够的,这就需要发动和依靠社会力量,挖掘民间潜力,整合社会资源,动员富裕阶层,履行社会责任救助贫困。因

此,我们要一只眼睛盯住财富,一只眼睛关注贫困,通过发展慈善事业,补充和完善政府社会保障的失缺和不足。

三、慈善事业促进了人际关系的和谐。慈善事业是建立在社会成员爱心、责任、奉献基础上的社会公益事业。中华民族有着深厚的

文化、道德积淀,这种传统的文化、道德滋养了现代的慈善互助精神。慈善是以社会成员的慈爱之心为道德基础的,尊重人,关心人,

同情人,帮助人是慈善的核心之所在。慈爱之心能融化人与人之间的隔阂,沟通人与人之间的感情,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和睦,建立

和谐的人际关系。省慈善总会成立以来,社会各界有近200家企业、数万人参与了慈善捐赠,募集善款善物1.1亿多元。这些款物惠泽城

乡30多万困难群众。人与人之间的情感、道德、情操在慈善事业中得到升华和和谐。在2005年元旦春节期间,我们筹集了35万元善款,

对省属、市属及兰州铁路局等10个特困企业的650名困难职工进行了救助。捐款15万元,在兰州市城关区6个街道办事处开展了慈善医疗

救助活动,为300名城镇特困居民发放“慈善医疗救助卡”。筹款24万元,在甘肃农业大学开展了“慈善爱心传递活动”,使70名家境

困难的优秀贫困大学生得到了救助,使他们进一步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爱和慈善的温暖。

四、慈善事业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。慈善公益事业的发达程度是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,是实现社会保障的重要内容,也

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之一。党中央在《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》中指出:“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

件下,提倡尊重人、关心人、热爱集体、热爱公益、扶贫帮困、为人民多做好事”。而慈善事业作为公民之间平等、公平、互助、互帮

、互爱、互信的社会行为,反映了一种新型的社会关系和社会风尚,体现了人民群众崇高的思想境界和道德风尚。人生在世,难免有危

难、穷厄之时,对其麻木不仁、袖手旁观,乘人之危,幸灾乐祸,落井下石,泄愤自肥者向来被人们所不齿、所唾弃。而在别人危难之

时,伸手相救,解囊相助,雪中送炭,助人为乐者向来被人们所称赞、颂扬。慈善事业直接体现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基本内容,是精

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。在新的历史时期,通过加快慈善事业的发展,把传统的精神财富和现实的物质财富结合起来,扶贫济困,

赈灾救难,互助互济,安老助孤,使被救助者感受到人间的真情关爱和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,分享到社会的公平和经济社会发展带来

的成果。同时也使捐助者内心得到充实,情感得到升华,人格得到完善。我们拍摄了9部慈善专题片,以真实的情节,生动的语言,感

人的故事,广泛宣传省内外、海内外富有爱心、无私奉献的企业和个人的高尚品德情操,进一步激发了人们关注弱势群体,支持慈善事

业的热情。省慈善总会成立10年来,我们每年都要开展经常性的“慈善情暖万家”和“扶贫济困送温暖”活动,把开展慈善募捐、慈善

救助活动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,不断丰富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,拓宽了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域,也促进了社会主义

精神文明建设健康发展。